□ 通讯员 李丽君 李舟 文/图 近日,州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通报表扬2025年度优秀医疗卫生人员、优秀“银龄医师”的决定》,弥渡县德苴乡岔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石德获表彰,荣膺大理州2025年度优秀医疗卫生人员称号。 岔河村位于德苴乡东边,距离德苴集镇15公里,距离弥渡县城54公里,是典型的偏远山区村。三十一年前,二十岁出头的石德怀揣着医者初心,毅然踏入这片土地,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在那个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他身兼数职,既是诊断病情的大夫,又是护理患者的护士,更在特殊时刻,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医者的担当,为产妇接生,迎接新生命的降临。
石德到农户家中为患者复查。(资料图片)
生死时速 争分夺秒的紧急救援 2022年5月23日中午,村民鲁大爷佝偻着腰,捂着上腹,踉跄着走进卫生室的门,“石医生,快帮我看看,这老胃病怕是又犯了,疼得实在受不了……” 凭借“视触叩听”这一朴素却有效的诊断方法,石德迅速做出判断:“不是胃病!是心脏问题,危险!”此刻,时间是比金子更珍贵的救命索。他一边果断指挥卫生室人员:“快!找车,立刻送县医院。”一边抓起手机,拨通120医疗救护电话:“德苴乡岔河村卫生室!高度疑似急性心梗!病人已上车往县城赶,请求救护车中途对接。”他深知,山高路远,唯有这“双线接力”,才能从死神手里抢回那稍纵即逝的生机。 简易担架迅速安置好,石德护送鲁大爷上车,在崎岖山路上,车辆疾驰如箭。后经县人民医院确诊,鲁大爷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给予溶栓治疗后,又转往大理大学附属医院手术。正是石德的精准判断和分秒必争的转诊接力,为鲁大爷赢得了关键的“黄金时间窗”。康复后的鲁大爷紧紧握住石德的手,千恩万谢,石德却只是温和地拍拍他的肩膀,叮嘱后续调养。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已沉淀为他行医生涯中一个深刻的注脚。
暗夜明灯 风雨出诊的生命护航 岔河村村民居住分散,为了让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石德经常背着药箱,跋涉在崎岖山路上。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当深夜的敲门声响起,或是电话里传来焦急的求助,他总是即刻整理药箱,步履匆匆奔赴患者身边。 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山路在雨水冲刷下变得泥泞不堪,石德在出诊途中连人带车摔进沟里,他顾不上查看伤口,第一反应是紧紧护住身后的药箱——里面装着独居老人禹大娘急需的降压药。他挣扎着从泥泞中爬起,抹去脸上的雨水,又跨上摩托车继续赶路。从卫生室到禹大娘家,距离15公里,即便骑摩托车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只想把药尽快送到患者手中。 抵达禹大娘家时,石德先在门前喘匀气息,拍去身上的泥水,这才轻轻叩响门扉:“大娘,是我,石德,来给您送药了!”门开的瞬间,老人黯淡的眼中泛起安心的光芒。石德仔细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认真测量血压、详细记录数据,用亲切的乡音耐心安抚,直到确认老人无恙才放心离开。 石德常说:“在咱们这山沟沟里行医,设备有限,但知识和责任没有上限。一个判断,快一分钟,慢一分钟,可能就是一条生命。”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始终用专业、警觉和永不放弃的奔跑,为生命开辟出绿色通道。
妙手仁心 三十一年的党性坚守 据记录,三十一年里石德累计治疗病人次数达13万余次。这13万余次的守护,镌刻着一名乡村医生与大山的无声契约,记录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无声誓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最生动的诠释。 石德的守护,藏在风雨泥泞的出诊路上,藏在与死神赛跑的紧急关头,也藏在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中。他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讲解合理膳食、慢性病防治、预防接种等实用知识,将健康理念送进家家户户。他用心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体检,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监测,指导日常用药与健康护理,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在雨季,他积极参与村里的防汛减灾应急演练,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提前备好应急药品和器械,做好医疗保障准备。 几十年来,石德紧跟医学发展动态坚持学习,行医本领不断提高,对地方病、常见病诊治得心应手,对带状疱疹更是有一套独特的诊疗方法,不只本村患者找他看病,许多周边乡镇的患者也慕名而来。更难得的是,他医德高尚,始终把患者放在首位,专注倾听、耐心问询、细致诊断,秉持中西医结合的理念,灵活运用推拿、针灸等疗法,减少患者负担,以最适宜的方式守护群众健康。 “我既是党员,也是村医。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我打心底里觉得值!”石德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最真挚的初心。三十一年来,他无数次在泥泞山路上跌倒又爬起,他将青春与热血化作一剂剂良药,用精湛医术驱散病痛阴霾,以仁心善举传递人间温暖,他始终步履坚定地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让共产党员的初心在大山深处熠熠生辉。
来源:大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