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弥渡县大理春沐源数字农业基地内,一串串樱桃番茄晶莹饱满。工人们穿梭在智能温室中采摘、分拣,一派繁忙。
▲春沐源数字农业基地展厅里的番茄 “这不是传统大棚,而是数据驱动的‘植物工厂’。”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潘振鹏指着中控屏介绍。基地引进荷兰普瑞瓦智能系统,600亩核心种植区遍布传感器:气象站实时捕捉光照强度、温湿度变化,温室内的监测盒每分每秒追踪着二氧化碳浓度、湿度差等20余项参数。
▲春沐源数字农业基地内的智慧大棚
2017年底落户弥渡的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当地“番茄黄金产区”的气候优势,引入荷兰顶尖智能环控系统,打造“雨水收集+环境控制+数字物联”三位一体的智慧农业平台。潘振鹏介绍,园区内遍布传感器,实时监测光照、温湿度、二氧化碳等数据,“灌溉量精确到每积累特定焦耳能量补充相应毫升水肥,实现‘植物需要什么就给什么’”。
在600亩的核心种植区,白色椰糠条替代了土壤,根系插着两支滴箭精准输送水肥。“我们每三周检测排液成分,动态调整配方,避免传统土壤种植的盐碱化和元素失衡问题。”潘振鹏表示,椰糠每年更换、温室严格消毒、防虫网物理阻隔结合熊蜂授粉,大幅减少农药使用,从源头保障了果品安全。
▲工人正搬运刚摘下的番茄 科技创新结出“金果子”,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公司流转土地1300亩,每年支付农户租金222万元;另一方面,基地长期吸纳周边4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务工收入超4万元。公司推行计件工资制,潘振鹏说:“手快的工人月入可达八九千元,不少人从外省返乡就业。”
来自弥渡县寅街镇的郭应兴和妻子已在此务工五年多,“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8000元左右,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这份“家门口”的稳定工作,正成为他们增收的坚实依靠。
弥渡县投入沪滇协作等资金6560万元,将确权到村的6.56万平方米温室绑定17个行政村。仅寅街镇永丰村集体年收入就达41万元。“我们开发了7个公益性岗位,帮助脱贫户稳增收,还拓宽了村庄道路。”永丰村党总支书记白汝介绍。
目前,春沐源樱桃番茄年产量达9200吨,年销售额2.4亿元,产品远销全国百余个城市。
来源:“云岭先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