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寿光到云南弥渡,跨越2600公里。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树春用13年的时间,把寿光的蔬菜种植经验引入云南省弥渡县,并带领当地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共富路。2024年9月,在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大赛上,李树春团队负责的“大荒地幸福里——蔬菜产业链服务平台”项目喜获乡村振兴赛道全国一等奖。
为什么是云南?
李树春是山东寿光人,那里是中国大棚蔬菜的发源地。2012年,这个原本在老家做大棚设备的山东汉子,毅然卖掉自己的工厂,顶着全家反对的声音,一路向南。他带着一个判断:设施农业的未来不在北方,而在云南——“这里有着先天的资源禀赋,是农作物生长的天堂。”
在李树春看来,北方设施农业是一种“资源消耗型”生产。“你在哈尔滨种黄瓜,从零下30摄氏度补到12摄氏度,温差42摄氏度,全是能源成本。”他说,“在弥渡,大自然把温度和湿度都调好了。”
他口中的“气候资源”,不是一个缥缈的概念,而是真金白银。他掰着指头算:“我们只需要避雨、避风、调湿度、控温度——用最简单的设施,就能种出最好的菜。”
李树春在精心管护黄瓜
从76亩试验田开始
李树春先后考察过新疆吐鲁番、陕西西安和四川攀枝花,都因各种原因未能落地。最终在2012年底,因一个偶然机会,他听说了弥渡。
“当时弥渡有一家企业经营不善,园区土地对外招租。”尽管最初因土地纠纷险些放弃,但在弥渡县农业农村局的积极协调下,他最终在寅街镇大庄村流转了76亩土地,建起了第一个高标准蔬菜基地。
他敢这么干,是因为背后站着自己在寿光的父老乡亲。“在寿光,我们村里左邻右舍全是种黄瓜的,我随便抓一个来都是技术员。”他从山东拉来钢材、薄膜,带着家人一起赶工,三个月建成大棚,一个半月后,第一茬黄瓜上市。
“又直又翠,一抢而空。”那年,他抢先种植的20亩黄瓜,一季产值就达到80万元,创下当地蔬菜亩产值的纪录。寿光技术首次在弥渡成功“嫁接”,“北寿光,南大庄”的说法不胫而走。
李树春在黄瓜育苗基地介绍新引进的黄瓜品种
“双绑”模式:让农民从看客变成主角
真正让李树春被更多人知道的,是2020年开始探索的“双绑”模式。
所谓“双绑”,即“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企业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合作社组织生产;农户出地、出力。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村集体留3%,合作社留5%,剩余八成归农户,两成归企业。
听起来理想,推起来艰难。
大荒地村党支部书记张林保为了推动项目,以个人名义担保贷款300万元,用于大棚建设。“一个村党支部书记能扛300万,如果他干不好,两辈子都还不起。”李树春说。大棚建好后,16户村民加入了种植合作社。
最初,16户社员中就有脱贫户张少林。他原先种地、打零工,收入很不稳定。加入合作社后,他和妻子负责5亩大棚,2024年分红达到31.84万元。
张林保(右)在村里的黄瓜大棚了解村民的种植情况
228户农户抱团发展,户均年收益超20万元
“老农民种了几十年地,你突然告诉他‘这根瓜要摘掉’‘那个果不能留’,他舍不得。”李树春说,“你得让他试,试过了,亏过了,他才信你。”
模式再好,没有技术就是空架子。李树春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他从寿光引进了嫁接苗技术,建起了育苗工厂,研发连作障碍防治技术,搞起了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试验。他说,农业技术推广最难的不是“教”,而是“信”。“你必须让农户看到:按你的方法种,瓜更直、花更鲜、价更高。”
如今,跟着李树春的这些农户们种的黄瓜,敢让客商“开箱验到底”,上下一致、无一次品。“我们要做品牌,骗人一次可以,没有第二次。”
如今,13年过去,李树春的公司已在弥渡、元谋、盈江等地建有6个生产基地,示范面积1200多亩。“双绑”模式已吸引31个合作社、228户农户抱团发展,户均年收益超20万元。
大荒地村的黄瓜大棚
更让李树春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双绑”模式累计带动直接就业创业6321人,间接惠及10877人,更吸纳了1800多名残疾人、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投身其中。
李树春的女儿原本在深圳一家银行工作,三年后被他叫回弥渡。“在深圳年薪20万元,买不起一个卫生间。在弥渡,踏实干,一年能挣几十万,还能顾家。”他的儿子今年退伍后也选择回到弥渡。一家人在弥渡买房落户,成了“新弥渡人”。
来源: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 杨锡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