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际刚泛起鱼肚白,弥渡县大荒地村的田间已亮起一抹忙碌的身影。年近六旬的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兼村合作社理事长张林保,裹着沾有泥土的旧外套,迎着晨风快步走向黄瓜大棚。“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黄瓜棚里转转,看看大棚里的黄瓜长势,同时,嘱咐村民不能把次瓜和好瓜摘了一起卖,不看心不安呀。”张林保说。
推开大棚厚重的塑料门,瓜香裹挟着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他踮脚拨开藤蔓,仔细查看每根黄瓜的长势。“这个瓜还没熟透,留着再养两天。我们的瓜要保证质量,歪瓜裂果可不能混进去。我们得把好品质关,口碑打出去,往后订单才能源源不断。”
晨光透过棚顶的塑料膜,将他沾满泥土的胶鞋和微微发白的鬓角镀上一层金边,而大棚里此起彼伏的叮嘱声,早已与晨露一同浸润在这片希望的田野
▲张林保(右)指导社员管理黄瓜
清晨的大荒地村宛如一幅水墨画卷,村庄干净整洁,百亩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村民穿梭其间采摘黄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在十二年前,大荒地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村如其名,是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没产业、环境差。2013年,张林保接过村民小组长的担子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本沉甸甸的“负债簿”——村集体账户赤字4000多元,如何改变村庄面貌成为横在大荒地村党支部面前的一道难题。“那时候村里没产业,年轻人全出去打工,地都撂荒了。我是党员,又是村干部,不能这样下去,想出路想得常常整宿睡不着觉。”张林保回忆道。
穷则思变,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林保结识了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树春,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张林保第一时间召集村党支部会议和群众大会,提出发展大棚黄瓜种植的建议。然而,摆在眼前的现实却十分残酷:村里拿不出前期投入经费,村民们也对这个新模式心存疑虑。
“种黄瓜?能行吗?这不是瞎折腾嘛!”
“赔了钱怎么办?”
……
不少人投出反对票,担心血本无归,推广工作陷入僵局。
“我们不能等靠要,新街镇引进的大理耘飞公司有技术、有市场,这是唯一的机会!前期投入的经费,以我个人的名义去贷300万元,赚了是你们的,亏了算我的!”张林保掷地有声。
就这样,2020年,大荒地村党支部引入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弥渡博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现代设施蔬菜生产经营联合体,建立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深度双绑3582”联农带农模式,构建起农户、村集体、合作社、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
张少林是入合作社最早的社员之一。2022年,他家分红纯收入为14.63万元,2023分红20.29万元,去年甚至挤进分红前五名拿到了31.4万元。
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树春说:“张少林确实让我没想到,这么一个脱贫户到今天可以说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
眼看村里的大棚“种”出了幸福生活,村里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了,截止目前,已有41户59名村民返乡发展。周国祥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外出谋生年收入不到3万元,回村加入合作社后,每年分红稳居合作社前列,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我回来是因为张林保让我看到了希望,他是一个责任心比较强、大公无私的村干部,他带领村民共同发展产业,共同致富。而他在合作社没有分红,只领取一个月三千多块的工资。现在我种黄瓜年收入20多万元,这是我以前没有敢想过的。”周国祥说。
目前,合作社种植基地面积从最初的100亩增加至240亩,社员从2020年的14户增加至48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3.8%。合作社户均分红从2021年的12.4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27.37万元。
产业兴旺,激活了大荒地村的“造血”功能。过去靠出租海塘、机动田,大荒地村一年仅有1.4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实行利益联结机制后,村集体经济连年增长,从2021年的8.45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23.71万元。村集体通过合作社分红,反哺村内道路硬化、沟渠修缮、人居环境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
“村里有钱办事了,每年春节办‘村晚’,全村一起吃年饭,举行村民趣味运动会,全村上下其乐融融。同时,我们还建起了幸福小院;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和互助交流的温馨场所。村里还推出惠民补贴政策,对16至59周岁的村民购买社保给予资金支持,切实减轻群众负担。下步,计划为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统一购买医疗保险,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持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张林保很是欣慰。
如今,一幢幢青顶白墙的新民居小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处处有绿化、干净而整洁的村庄硬化道路两侧,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树木、时鲜蔬菜,整个村庄显得格外清爽宜人,一派现代新农村的宜人宜居样貌。“城里来租房过年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打算把餐饮、民宿搞起来,让大荒地村成为人人向往的旅居村庄。”张林保对未来规划信心满满。
从村民小组长到致富带头人,张林保用行动诠释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在他的带动下,如今,“深度双绑3582”联农带农模式在弥川大地遍地开花。全县已有4个乡镇31个村级合作社陆续与耘飞公司建立“深度双绑3582”联农带农模式,全县建立联营合作生产基地98个。2024年,新建“深度双绑3582”联农带农模式蔬菜大棚1440亩,新增绑定农户228户。
“乡村振兴就像种黄瓜,得把根扎进泥土里。只要我们党员带头干,荒地也能结出金疙瘩!”张林保说道,党员身份不是勋章,是责任;先锋模范不是口号,是行动。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需要千万个“张林保”挺起脊梁,带着群众一起闯、一起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