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走进苴力镇苴力村委会苴力下村,一排排银灰色蔬菜大棚在田野间错落有致地排列,宛如大地之上镶嵌的一个个“聚宝盆”。这些大棚是苴力镇苴力村委会苴力下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组长张伟带领村民发展“双绑”联农带农模式的蔬菜种植大棚。
掀开大棚厚重的帘布,裹挟着泥土芬芳与果蔬清香的热浪扑面而来。翠绿的黄瓜藤沿着支架肆意蜿蜒,挂满鲜嫩欲滴的果实;圆润饱满的西红柿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农户们穿梭于田垄间,熟练地采摘、分拣……一派丰收景象。
弥渡索银养殖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社员李彩芝说:“今年我家向合作社承包了8亩地种植番茄,两个人一茬差不多能赚6万多块钱。”
张伟对村里的困境十分清楚。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无人照料,“空心化”现象愈发严重。这刺痛着他的心,他暗自发誓要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考量,他将目光锁定在蔬菜产业上。2023年底,张伟毅然拿出220万元,流转50亩土地,建设6座蔬菜大棚。2024年2月初,种下25亩黄瓜和25亩番茄。3月,弥渡润丰家庭农场正式成立。
“做了几年的村组干部,也走访了很多农户,了解了村民心中需要些什么。”张伟说,“为了给村民增收增利,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务工场所,我走访村民,流转土地,建蔬菜大棚,让村民能到基地务工,提高家庭收入。”
在张伟的带领下,农场严格把控种植的每个环节。从精心培育种苗,到科学施肥,再到精准防治病虫害,每一步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与智慧。付出终有回报,2024年3月底,农场首茬蔬菜喜获丰收。全年三茬黄瓜产量200多吨,产值超100万元;两茬番茄产量200多吨,带来60多万元产值。凭借优良品质,农场蔬菜在市场供不应求。
农场成立之初,张伟便将困难群众放在了心上。他与10户农户困难群众签订“保底+提成”合作协议,向他们承诺每亩1100元的保底收入,每25公斤有6元的提成。这一举措让农户们吃下了“定心丸”,能够安心地投入到生产中。
“去年我在这里种植3亩多黄瓜,大概收入3万多元。苴力镇苴力村委会苴力下村村民周春介绍道。
今年年初,随着弥渡润丰家庭农场发展壮大后升规为企业,村委会的弥渡索银养殖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积极与其展开合作,达成深度绑定。张伟以10年租期、每亩4万元的价格将大棚转让给合作联社成员,还提供种苗、肥料、农药等物资,并全程负责技术指导与统一销售。这一“双绑”联农带农模式,让农户身份华丽转变,从打工者变为“合伙人”,极大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热情。如今,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合作联社,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增收。
苴力镇苴力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宏魁说:“前些年,张伟流转土地种植番茄和黄瓜,后来成立了家庭农场,带动了周边村民务工,增加了收入。随着家庭农场不断壮大,他又成立了公司,村委会刚好实施‘双绑‘联农带农模式项目,就绑定了他的公司。绑定以后,有很多村民加入了合作社来种植番茄、黄瓜,不但增加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联农带农效果比较明显。”
目前,农场发展势头强劲。为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40亩新大棚正在建设中。投产之后,蔬菜产量将大幅提高,更多优质农产品将从苴力下村运往上海、广西、海南等地,让弥渡农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
“通过这一年的种植和学习,我们取得了很多经验。现在,我们又流转了一部分土地,想让更多的农户加入进来。下一块基地已经开始平场,预计在6月中旬可以进入生产投入。”张伟说。
(文图/王玺涵 李铭 李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