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歌保护传承交流活动论文征稿启事,等你来参与!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民族的情感。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传统民歌保护传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进传统民歌非遗的活态传承路径,进一步系统梳理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一场围绕传统民歌非遗保护传承的论文征稿活动现已启动。
本次活动旨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弥渡民歌”为切入点,对传统民歌进行系统性保护。通过广泛征集论文,汇聚各方力量,共同为传统民歌的保护传承出谋划策,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更多思路 。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作为本次活动的指导单位,诚邀各界人士参加。
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一)指导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
云南省花灯剧院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二)主办单位
弥渡县文化和旅游局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发展中心(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三)承办单位
弥渡县文化馆(弥渡县非遗中心)
二、组织机构
(一)组委会
由主办单位组建组委会,统筹本次传统民歌保护传承交流活动各项工作。
(二)评审会、监委会
由主办单位组建评委会、监委会,分别负责论文评审、监审工
三、征集时间
2025年5月3日—7月30日
四、征集对象
全国范围内非遗保护相关部门、民歌传承人、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人员,以及关注传统民歌保护传承的社会各界人士。
五、征集主题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围绕区域内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以“加强非遗系统性研究 提升民歌保护传承水平”为主题,参考以下议题或围绕主题自拟题目进行论文撰写交流: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弥渡民歌保护实践研究
(二)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与民歌传承发展研究
(三)地域视野下弥渡民歌与弥渡花灯的共融关系研究
(四)弥渡民歌保护传承的困难与解决途径研究
(五)乡村文化中的弥渡花灯音乐艺术研究
(六)弥渡民歌演唱艺术的审美特质研究
(七)传统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时代价值和有效途径探析
(八)大理地区民歌生态系统现状与保护研究
(九)传统民歌与地域文化研究
(十)传统民歌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十一)传统民歌人才培养研究
(十二)传统民歌资源挖掘、整理、传播研究
(十三)民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十四)经典民歌作品研究
(十五)地方民歌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研究
(十六)全媒体时代传统民歌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十七)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研究
(十八)中国民歌海外传播现状探析
(十九)地方民歌进校园对文化育人的价值探讨
(二十)云南民歌区域性文化特征及教学教材应用研究
六、投稿须知
(一)作者要求
投稿人须为论文第一作者,合作论文署名不得超过2人。
(二)原创要求
所投稿件应为原创未刊成果,已公开发表(含网络发布、内刊刊登)的论文不在征集范围;遵守基本学术规范,严禁抄袭,谢绝AI写作,文责自负;论文查重率不得超过15%(查重报告请与Word文档一并发至指定邮箱)。
(三)格式要求
中文摘要(150字左右);关键词(3-5个,用分号间隔);字数(4000-12000字);标题请用2号方正小标宋简体字;正文及摘要、关键词用3号仿宋体字;行距固定值28磅;页码居页脚中间,用4号宋体阿拉伯数字。
(四)注释与参考文献
注释统一采用“尾注”;参考文献标明顺序: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五)图版要求
随文图版请勿放置在Word文档中,须单独提供3M以上清晰图版,并标明图片名称、拍摄者和拍摄时间、前后顺序、在文中的位置。
(六)作者信息
请在论文末尾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编以及100字以内个人简历。
(七)投稿方式
邮件标题请注明“传统民歌保护传承交流活动+姓名”论文征稿字样。
(八)稿件留存
限于人力,所有来稿均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七、评选、交流及待遇
(一)评选
评审会将对来稿进行评审,从投稿论文中评选出约10篇优秀论文、约50篇入选论文。优秀及入选论文数量将根据来稿实际情况由评审会审定。
(二)作者待遇
1.优秀论文、入选论文比照现行国家标准支付一定的稿酬;
2.主办方将编印《中国弥渡·传统民歌保护传承交流优秀论文集》,并向每位入选作者颁发证书及论文集1册。
(三)交流会
主办方发送正式参会邀请函,邀请部分作者前来弥渡参加第三届“小河淌水”大理弥渡民歌节—中国民歌(弥渡民歌)保护传承交流活动,发表论文主旨,开展学术交流。
八、其他事项
(一)参加本次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二)凡来稿者均视为认同本启事约定。不符合本启事相关要求者,一经发现取消参评资格。
(三)主办单位对入选论文,有使用、研究、出版及宣传的权利。
(四)本启事细则解释权归举办单位。
来源:微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