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今日弥渡   国庆七天乐,不用出远门,带你探访弥渡密境
返回列表
查看: 8479|回复: 0
收起左侧

国庆七天乐,不用出远门,带你探访弥渡密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5 16: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云南大理州
    国 庆 黄 金 周!各地景点挤到爆,你还想要去吗?!!
国庆不用出远门带你探访那些弥渡的人间密境 !


▶南诏铁柱庙


南诏铁柱庙.jpg

    南诏铁柱庙又名铁柱观、铁柱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因庙内的一根铁柱而出名,是弥渡县最著名的古迹。

  南诏铁柱,又称崖川铁柱、建宁铁柱或天尊柱,铸于唐、南诏时期,不仅是大理州内仅有的六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之一,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是弥渡的镇县之宝。柱体为圆柱形,黑色,铁质,实心,重约2069公斤,高3.3米,直径32.7厘米,由五段接铸而成。铁柱的建立与宗教有关。祭柱是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式,源远流长。至于建柱的原因,有多种传说。最盛行的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平定南蛮,缴兵器,铸铁柱纪功,后由南诏世隆重铸。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聚集铁柱庙,共同举行祭柱活动,是当地的传统节日。

  南诏铁柱庙整座庙宇占地震6000余平方米,由大门、照壁、拱桥、砚池、山门、两面三刀戏台、两休闲廊、五厢、七殿组成三进三院的古建筑群。庙内环境清幽宜人,高大翠绿的古榕,造型古朴优美的梅树,缤纷盛开的茶花、杜鹃,芳香袭人的桂花,洁白、姹紫的玉兰、牡丹,幽静、自然的紫竹林以及生机盎然的绿茵草坪、青石板铺就的整齐路面,苗木搭配得相得益彰的山石,营造出一种肃穆、优雅的故刹氛围。


▶回龙山塔

回龙山塔.jpg


    回龙山塔,俗称文笔路,1979年经弥渡县革委会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弥城东门外回龙山(也名景屏山或谓大尸山,即今称的朱山与文笔山或塔山的全称)北端。此塔为密檐式六方椎形实心砖塔。塔身共11级,通高约14米,各级出檐较短,皆以花边砖出挑为犬牙状,通身以白灰抹面。基座高1.8米,周长11.5米,青条石镶砌,塔刹由宝盖、宝瓶组成。此塔始建至今,未闻史记有毁损重修的记载及传说,距今近400年,历经数次大地震,仍无歪斜损坏现象。


▶多祜村火葬墓群


多祜村火葬墓群.jpg


弥渡县多祜村火葬墓群位于多祜大村对面的山岭上,当地彝族称此地为“林伯卓”即大坟地。此地距多祜村委会1公里多,距弥渡县城31公里。

  火葬墓群于1977年多祜大队第三生产队开挖养蜂场时被挖出,面积约1680平方米。当时,在养蜂场范围内,农民挖出了大小不等的火葬罐近百个,罐内装骨骼、骨灰。据村里当天参加挖土的群众介绍,出土的火葬罐有黑灰陶、彩陶及瓶罐陶三种。彩陶中,绿釉、黄釉、白绿釉等均有,制作精美细致,色彩鲜艳、雅观。施工中挖出的大量火葬罐,皆被农民挖烂、砸碎,无一幸存。因为当时挖出火葬罐一事令大家十分惊奇,所以现在大家还记忆犹新。

  出土的火葬罐,据其容量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最大者高约70厘米,上部扁圆处,直径有46厘米,下部最小处直径20—30厘米,盖高约20厘米。最小的火葬罐,高约30厘米,腹部直径约15厘米,盖高约10厘米。中等的火葬罐,高约45厘米,直径约为30厘米,盖高约10—15厘米。火葬罐以彩陶居多,瓶罐陶次之,黑灰陶最少。形状为倒立的圆锥形,上圆下尖,其中黑灰陶最古,彩陶次之,瓶罐陶则较晚。

  据文史专家介绍,彝族历史上有火葬的习俗,故樊绰《蛮书》称:“人死火焚,而承以金瓶”,及至元代,火葬大行。自明代以来,彝族始改土葬。从中可以推断,明代或明代以前,多祜村一带,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jpg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位于弥渡县寅街镇多祜村委会东北面,距村委会约1公里、小瓦窑村500米处。

  多祜清代砖瓦窑的结构属于明窑,因形状象馒头一样而俗称“馒头窑”。其制作方法是在山坡地上挖一个竖穴,然后在竖穴周壁用砖块支砌。窑体由火门、火膛、窑室、排烟孔、回火沟、火口等结构组成。烧砖瓦时,窑工将制好的窑坯码入窑室之内,然后通过窑前的坑道将柴薪从火门放入火膛,火膛上有火口,柴薪在火膛中燃烧后,火焰从火口进入窑。窑室底部砌有回火沟,四周有四个排烟孔,进入窑室的火烟从四壁的烟孔排出。当砖瓦烧好后,为使砖、瓦冷却并转为青灰色,窑工必须将水从烟孔中倒入窑室,因此窑室底部的回火沟又起到了回水的作用。最后,待窑冷却后,烧成的砖、瓦由窑顶逐层取出。

  窑体坐北朝南,窑口为正南;操作坑长1.3米,宽1.2米,深1.8米;火门高1.1米,宽1.08米,火膛壁厚17厘米;窑室内径3米到2.7米,深1.8米;回火沟宽12厘米。从窑室出的砖瓦形状、尺寸看,多祜砖瓦窑属清代晚期所建造。烧制出的砖瓦由于土质差的原因,故多呈红色。


▶天生营


天生营.jpg


  哀牢山脉绵延数千里,奇峰突起,似龙,似像,或腾,或驰,一种雄壮,一种昂扬,天生营便立于哀牢山山脉上段,弥渡县牛街境内。

  天生营方圆几十里,海拔2784年,主峰如擎天巨柱于群山,东西是原始森林,苍茫如海,形成天然屏障,南北山势如削,仅有细绳般与附近村子瓦卢和磨刀箐相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实是兵家安营扎寨的天然良地,故称天生营。天生营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生长着黄栗、刺栗、水冬等树,枝杆挺拔,傍逸斜出,随心所欲,一任自然。有的被青藤缠着,生生死死,紧紧偎依。天生营分布着众多的稀有草药,有半夏、草乌、厚朴、玉竹,天麻等上百种,是名富其实的宝山。

  天生营主峰,这里一片,那里一片满是映山红,大大小小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有的数人合抱,枝叶蘩茂,象一把打开的巨伞,覆盖着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寒冬逢此树,在盛夏遇此景,是一种缘分。

  阳春三月,映山红开了,象一簇族燃烧着的

  火,热烈、奔放、真诚。每一朵花,已经绽放的,正欲开放的,打着朵儿的,一任打开心扉,昂然向上。所有的都涌动着青春的热潮,碰撞出生命的火花。即便剩下最后一朵,也要向高山、大地燃烧。

  有人说,天生营的映山红原本不会开放,李文学起义失败的第二年,哀牢彝民去天生营祭拜,忽然发现这里一棵,那里一朵开着映山红,

  而且一年比一年开得热烈。这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给天生营的映山红抹上了一种神圣而又悲壮的光环,寄托了哀牢人民对李文学大帅的深切怀念。

  天生营主峰顶端,耸立着云南人民政府所立的李文学起义纪念碑,站在碑下,腑瞰哀牢大地,胸中便狂涛般涌出当年李文学军中当任师爷的夏正寅所作的挽联:

  十八载励刀抹马,当世英雄,志在灭清兴汉,完整山河成一统;

  千百户馨香俎豆,哀牢儿女,莫不痛心疾首,口碑青史颂达人。

  挽联追溯了义军的丰功伟绩。李文学又名李正学,乳名自润宝,哀牢山弥渡县瓦卢村人。自幼贫苦,受尽磨劫,对人间冷暖有一份深刻的体验,对社会不公现象有一份天然的义愤。1856年,李文学无法忍受庄主逼债,皇差索粮,率王泰阶,李学东、杞绍兴、徐东位等人及彝、汉、回、白各族人民5000多人聚集于天生营,誓师起义,义军手持大刀、棍棒、浩浩荡荡杀奔山下,击败了密滴村四大庄主,建立了密滴农民政权。李文学以天生营为根据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团结各族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发展集市贸易,强化流强,哀牢地区经济社会有了迅速的发展。一度控制了弥渡、巍山、南华、楚雄、又柏、南涧、景东、镇源、元江、墨江等个四个地州,十二个县全部大部地区,约三万多平方公里,五十多万人口,游天生营可以一睹当年义军旧垒,作战壕沟,水泉及当地人为纪念李文学所建的大司藩庙。李文学起义虽然最终归于失败,而他和他的战友们的不朽功勋将超越时空,高耸于哀牢人民的心中,其伟大的人格力量犹如天生营的映山红,永远开放在天地之间。


▶牛街水磨河


牛街水磨河.jpg


一条悠长的水磨河,一盘盘从遥远旋转到现代的水磨,走进水磨河,便走进自然。走进另外的一个世界。

  水磨河位于弥渡牛街乡境内,发源于中国近代著名的李文学起义大本营——天生营,天生营古木苍天,绿意盎然,奇花异草,引人入胜。良好的植被,和谐的自然,给水磨河镶上了一条绿色的生命线。

  水磨河四季皆清,游鱼细石,一目了然。水磨河淡泊宁静,发于自然。时有鸟鸣,更觉清幽。悠长的水河磨河,弯弯曲曲,如银白色的玉带穿越众多的彝家山寨,缓缓流入牛街河,水磨河也是红河的一个源头。

  水磨河分布着众多的水磨,水磨河也因此而得名,水磨从远古走到现代。从洪荒走到农业文明到现代文明。

  水磨给人的是一种轻松和愉悦,水磨的水槽是木制的。透出自然、朴质、粗犷的气身,水是水磨的动力,水流经水槽,便有了一种全新的竟义,合着云的节拍,大地的脉搏的流水声融进彝民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时代的绝响。

  水流撞击着水轮,水轮飞速旋转,水花四溅,蔚为壮观,而水在自身跌碎中实现了生命的升华。水磨运转起来,磨杵、粮斗配合默契,严然形成一首现代钢琴协奏曲。

  如今,牛街每个村公所都通了电,有了电磨,然而水磨仍旧忙碌,彝家姑娘小伙驮着沉淀淀的丰收,走数里路,那原汁原味的山歌声,回荡在水磨河,于是水磨河充满了自然、轻松和快乐,一种永恒的意义,也许,水磨河存在的意义便在于此,只有要人类有欢声笑语,水磨河就不会寂寞。


▶白子国遗


白子国遗.jpg


白子国遗位于弥渡县红岩乡境内。《新纂云南通志》记载:“有仁果者以慈善治国,国人载之,于白崖立白国”,又载:“天竺白饭王之裔名仁果者,为众所推,汉武帝册封为王,都白崖,号‘白子国’”。《滇志》也记载道:“汉元狩间,庄矫治滇,仁果治白崖”。从汉武帝时代的仁果至唐代的弥乐进求,白子国共经三十三代。

  白崖即现在的红岩,为避“白”而改红。我们从红岩城出发,先后游了古城、金殿窝、白王寨、西门火烟堆。这些当年赫赫有名的繁华盛地,苍桑更迭,物换斗移,有的化为废墟,有的成为良田。只能依稀看到一点痕迹,废墟里生长着刺巴、野蒿和不知名的一些杂草,在秋风中颤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死而又生,生而又死,好象哀叹着那段逝去的繁华。良田里一望无际是金黄的稻谷,在秋的季节,等待着人们去收割。


▶文盛古街


文盛古街.jpg


到了花灯之乡密祉,不走一走文盛街,等于白来。文盛街是滇西著名的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昆明通往印度、缅甸的交通咽喉。昔日的繁华虽然已清风一缕,踪迹难觅,然而,排徊于引马石,观赏现存的古建筑,品一品文盛大街豆腐,听一曲当地的花灯小调,却也是一种享受。

  文盛街两条古驿道如双龙出海般伸向太极山麓恰似虔诚的朝拜者。古驿道正中铺有引马石。这些长短不一的石块紧紧相依,相互帮衬,历史的大手笔在它们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记下了发生在它们身旁的动人故事,在无语中享受着逝去的拥有。

  漫步引马石,微风徐徐,白云悠悠,似乎能听到当年队队马春深沉的马铃声和赶马人优伤而充满期待的《赶马调》,想象到当时文盛街的大姑娘,小媳妇那份热情大方,招揽生意,留客有方。赶马人也许在这里留下一段恋情,给西云的日子装点几分甜蜜的回忆;文盛姑娘也许曾与赶马人情波对接,梦绕魂牵。当你听到田埂边,山头上,传来一阵阵略带优伤而又缠绵的情歌,这也许是后代对逝去的那段历史的一种追忆。

  古驿道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是各种各样的古建筑,虽然建筑风格有春秋,沿驿道的几乎都是铺面,可想当年文盛街的繁华。

  到文盛街,一定得尝一尝文盛豆腐。文盛豆腐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中时,就大有名气,众多文人雅士在品尝时,击栉咏叹,吟咏出了许多烩炙人口的诗篇,文盛豆腐以味道本色,质地优良,颜色正宗而享誉于世,而文盛豆腐的地道来源于当地珍珠泉的恩赐。文盛之西有一池潭,水清如镜,游鱼细石,清晰可见。冬暖而夏凉。每当朝霞似锦,晓日初照,或晚霞如梦,夕阳挂顶,便可见大小不一的水珠,一串串从潭底徐徐而升,宛如被金线串起的珍珠,在阳光的折射下,色彩缤纷,灿烂无比。于是当地人便称之为珍珠泉。还赋于了种种神奇美丽的传说和故事。使珍珠泉披上了一道神密的色彩。据专家考证,珍珠泉各种矿物质含量适中,是做豆腐的最佳用水。

  来文盛旅游度假,最好走一走农家,听一听文盛花灯小调。文盛花灯小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花灯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红遍巍山、南涧、弥渡的花灯皇后李三姐,出现过著名的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收集整理者尹宜公。

  文盛花灯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十个文盛人,九个会唱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信手拈来,说唱就唱,文盛街花灯曲目众多,各放异彩,争奇斗艳,据不完全统计,在民间传唱的就有60多种曲目和唱腔。

  文盛街是一首古老的歌谣,那么纯朴和亲切,文盛街是一条悠长的小河,走进文盛,你便会获得几分平静和安宁。


▶王母阁


王母阁.jpg


王母阁,位于弥城西约五公里的半山麓,其北约1.5公里便是名闻海内的“南诏铁柱”,王母阁是由静虚寺、诸天寺、地母殿、莲花庵、王母阁及相互联接的厢房组成的座西朝东、横轴布局、一字排列的古建筑群,整座古建筑群的四周皆竹林掩映,大碗口粗的龙竹丛,几人合围的古缅树。寺前山腰下淙淙流淌的山泉水,构成了一幅密林,幽竹、古寺、山溪的绝纱山水画,如您置身其中,定会感受到“寂静深山,半点红尘飞不到;虚空含沙泪,四时清气得来多”的情趣。这一古建群自明代始建以来,一直香火袅袅,木鱼多多,虽早经破败,皆复而兴起,今存者皆为清代重修遗物,特别是近几年经过几次修复,环境更为清悠。而今,已成为弥渡广大群众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谷女寺


谷女寺.jpg


谷女寺又名高娘寺,在红岩乡西北2.5公里处古城村后。原寺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传原为南诏王避暑宫,又传为纪念牧猪少女高娘骑猪化象开天而建寺宇,《滇系·杂载》记述说:“白崖高氏女,年十三尚不能言,其兄从军东川,三月不归,此女一日忽语嫂曰:兄缺粮,吾往饷之”。家喜其开口,戏应之曰“当将裹饭去”。高女果行,家人笑,蹑其后,至磐陀石下入水涧而去,觅之不得,众方惊怪。米已,高女忽至,谓家人曰:“兄一旅之众皆已饱矣”!且言军中地形事势,其嫂不信,谓东川距此二千余里,安得即至,不知其有神力也,及以衣授之曰:“汝送与兄,取其垢衣来”!自是送饷日以为常。高女常牧一白猪,一日谓家人曰:“军回矣”。遂骑白猪,化为象,腾空而去。故又名高娘寺。《万历赵州志》称此为赵州八明之一——“天开玄窍”。寺建于莲花岩上,坐西北、向东南,寺周林木葱郁,清泉潺潺,奇石累累,立于寺前,可览弥川烟景,是夏日避暑胜地。莲花岩泉潭边崖上有“天开玄窍”、“万历之西(1585年)江右李涝书”石刻,至今已400多年,另有署名少峰书“濯缨”、“振衣”石刻。现古寺存立于莲花岩上。昔海阳章曰慎《游谷女寺》诗中赞道“诸天从落莫,此地即蓬赢,峭壁堪题韵,寒泉可濯缨”。实为弥渡北乡一胜。


▶花鱼洞


花鱼洞.jpg


弥渡县德苴乡东邻南润、祥云、西南与南涧相接,人称南山。德苴独特的地理环境锻造出了一方胜境花鱼洞。

  从苴力山来格出发,一步便踏进花鱼洞风景区。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便跌进大山的怀抱,感受大山跳动的脉博,吮吸大山粗犷的气息,你会对最平凡的两个字“幽静”产生全新的领悟。山道下是涓涓的山溪,悠悠然跌碎于石岸,突然隐于碧草碎石,谁也预想不到,几十公里后,它便汇成花鱼河,直奔花鱼洞,高昂着头颅,弹奏生命的乐章。

  山道两岸峰峦迭障,绵绵延延,直向花鱼洞延伸,众多的山岩,有的傍逸,有的斜出,有的横卧,把涌动着的生机寓于怪、险、奇之中。静中有动,在“猿猴欲渡愁攀援”的自护中,守护着这片净土。

  花鱼洞风境区,最神奇的要数花鱼洞了,所谓花鱼洞是指两个龙潭,河之南为公龙潭,河之北为母龙潭。它们隔河相望,两两相对,却也象一对恩爱的夫妻。乡民们便编织一个个的神话传说,填补游人种种的幻想,给他们几许美好与憧憬。龙潭周围,绿树如荫,野花遍地,时有鸟鸣,更觉几分幽静,潭中有水,水从石洞涌出,有木桶粗,清澈如镜,四季皆清,品尝一口,全身凉爽,便觉是一种享受。有位老人介绍,前些年龙潭花鱼非常多,花鱼头尾皆小,身腰粗壮,底部呈黄,大者有七八公斤,成群结队,出出进进,来来往往,追逐嬉戏。一任自由,一任洒脱。老人讲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洞中的鱼原本不花,有位商人途经花鱼洞,时值黄昏,他耐不住饥饿,便从潭中打捞了许多鱼,放在锅中浸沉炒,顿时,一场大雨倾盆而至,鱼儿便从锅中跃出,回到潭中,获得了新生,浸炒时底部被浸黄,遂成了花鱼,于是当地人以为洞中之鱼是龙的化身,无人再敢亵渎。

  当然,这些花鱼渐渐少了,往日的风采荡然无存。老人的介绍仅仅给我们留下对往日那份美好的追忆和对花鱼再现人间的那份渴望。公龙潭、母龙潭之上,高耸着的是如削的岩石,宽广的石山上隐藏着许多溶洞,洞连洞,洞套洞,似铁链环环相扣,巧夺天工,虔诚的乡民,在洞中塑造了许多菩萨、罗汉,粗犷、朴实、简陋而真诚,洞口有一石墙,虎市乡人题诗:

  混混源头水不息,古洞花鱼境清幽,

  悬崖峭壁千古永,青翠岗峦万纪留,

  佳木苍天幽岩石,野花匝地秀巅头,

  近访桃园避暑地,赛过巴陵岳阳楼。


▶密祉景区特色


密祉景区特色.jpg


密祉乡位于云南省中西部,东北与本县苴力、寅街两镇接壤,西南与巍山、南涧两县毗邻。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36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16236人,距县城30公里,海拔1800—3064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4.5℃—15.3℃,年降雨量85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72.08%,居全州之首。

  密祉是文明礼仪之乡,素有“三乡两区一古道”的美誉,即“中国花灯之乡、文化之乡、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太极山州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革命老区,文盛街茶马古驿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旅游景点较多,物阜天华,山川秀美。境内文盛街文化底蕴深厚,自然和人文资源、古民居建筑、民风民俗是周边所独有。2002年,文盛街珍珠泉、财神阁、20家古客栈、马店等景点被弥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太极山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1月,文盛街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同年12月,密祉乡被省政府列为旅游小镇;2008年3月,密祉乡又被省政府列为省级生态示范乡。

  近年来,密祉乡党委政府把潜在的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优势,按照“农业稳乡、生态兴乡、文化活乡、旅游强乡”的总体思路,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挖掘发展潜力,强化发展举措,办实办好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密祉花灯节”,14户喜爱花灯、具有代表性的花灯传承户被县委政府命名为“花灯世家”。认真开展花灯健身舞、花灯、舞龙培训;编印出版《密祉神韵》、《密祉春联集》、《密祉乡传统山歌小调集》;文盛街舞龙队代表大理州参加全省第六届农-动会获三等奖;大力扶持农家乐,发展农家乐会员50家,接待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传唱《小河淌水》和相关山歌曲目,全面完成“小河淌水”意境区一期工程建设。五年来,密祉乡被评为“州级文化先进乡”、“省体育先进乡”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国家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农民体育协会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密祉乡主要特色产品有豆腐、土陶制品、红雪梨、松茸、松子等。豆腐以文盛街村的较为有名,白豆腐3元/公斤,霉豆腐5元/公斤,全乡豆腐专业户53家,零星户48家,豆腐加工产业成为文盛街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乡内私营企业太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距乡府800米,主要生产酸菜、卤腐、鸡棕油、豆豉等,物美价廉。

  住宿方面,可以选择在本地农家小院居住,价格便宜,10——30元/床位,可容纳100多人次。

  餐饮方面,在乡府周围有食堂4家,其中回族食堂1个;在文盛街有农家乐会员50家,日常接待3家,价格在140元——250元/桌左右,主要特色为豆腐宴、野菜、无公害蔬菜,日常接待能力为2000人次/天。


  主要景点有太极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桂花箐、文盛街茶马古道、尹宜公故居、珍珠泉、小河淌水景区、天马行空石、密祉大寺等。

▶弥城清真寺


弥城清真寺.jpg


弥城清真寺,俗称为礼拜寺,位于弥城镇西南竹子巷,小南门以东约50米处南屏街28号,是弥城回民最早建筑的清真寺,由回民马忠良等民国22年(1933年)创建。此寺已于20世纪90年代末拆旧翻新为阿拉伯式建筑。


▶弥渡天生桥



弥渡天生桥.jpg







天生桥在弥渡城东的山谷中,此地东西石壁对峙,两山如门,万花溪从下而过,溪上一巨石横跨于东西峙壁上,状若城门洞,形成天生石桥。桥高30米,宽17米,桥孔直径7米,桥身长21米,前人题咏赞为“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

  桥西石壁如削,直插云端,上悬五老石、仙人床、仙人柴,威异非凡;桥东石壁多溶洞,上有劳君洞、观音磨豆腐洞、石钟石鼓洞等,洞洞藏奇。桥下溪水湍急,飞花点翠。旁有一清澈的龙潭水,供游客饮用。1984年,弥渡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风景名胜保护区,建成老君殿、过街桥、观音阁等,供人憩息游览。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天生桥的庙会,届时游人香客成千上万,热闹非凡。


▶弥渡太极顶


弥渡太极顶.jpg


太极顶,位于密祉乡政府驻地西5公里的太极山巅,海拔3064米,为弥渡县第二高峰,冬春积雪,夏秋多雨,气候变化万千。开发于明代,殿阁别具风格,多为巨石垒成,有转石阁、竹扫寺、玉皇阁、忠义祠等宇。太极顶不仅自然景观神秘瑰丽,而且是天然中草药资源的宝库,植物王国的缩影,蕴藏着大片原始杜鹃林。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届会,祥云、南涧、巍山、大理等地善男信女竞相聚会,耍龙舞狮,踏歌赛唱,虔诚朝拜。1995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列为州级自然保护区。

  太极顶,雄峙红土南疆,层峦叠翠,距县城40余公里,密祉乡5公里,位于弥渡、巍山、南涧三县交界处,脉以西北而来的群山承接,使之成为山系结集的地方,1988年被列为州级自然保护区。有九溪八岭十三峰,纵横2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64米,古称小巷山,万历《赵州志》有“传说细奴逻避难耕牧于此”之证。太极顶山峰巍峨,为弥渡第二高峰,冬春积雪,夏秋多雨,气候瞬息万变。因形似易象太极而得名。这里山岭绵亘,群峰拥翠,花俏叶碧,异景纷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收藏:98 | 帖子: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