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阳光把苴力镇水田村委会腊峨村的果园晒得发烫。李光昌戴着草帽,正沿着果树行间慢慢走,来到喷灌管旁,他打开开关,水管立刻喷出细密的水雾,在阳光下织成一道薄帘,打湿了墨绿色的椪柑叶,也打湿了他后背的汗衫。枝桠间挂着的青涩小果还没拳头大,被叶片挡着藏在深处,像一群攒着劲儿生长的小家伙。这片20多亩的果园,是他用十年时间从荒坡变成的 “聚宝盆”,如今更带着全村40多亩果树,在山坳里孕育着致富的希望。
2014年,在外打工的李光昌回到了腊峨村。“村里的气候土壤适合种椪柑,我打听着岩溪晚芦这个品种不错。”2015年,他栽下第一批椪柑苗,没想到头一年就迎来丰收,“果子能卖到五六元一斤,销路好得很。” 回忆起最初的收获,他眼角的细纹里还藏着笑意。
但这条致富路并非一帆风顺。“那时候最愁的就是水。” 李光昌望着果园旁的蓄水池说,早年果园灌溉全靠人挑,遇上忙的时候,果树几天喝不上水,叶子卷得像筒子。加上没技术,疏花疏果全凭感觉,果子结得又小又少。
转机出现在政府修水池那年。蓄水池建上了山,水管直接铺到果园,“第一次打开开关,听着水雾打在叶子上的沙沙声,我在池边站了半小时,光笑了。” 水通了,李光昌又盯上了技术。但凡镇上、县里组织相关的培训,他雷打不动的积极参加,晚上又趴桌上刷短视频自学种植技术,手机里不知存着多少个农技视频……
十年磨一剑。如今李光昌的果园早已换了模样:5亩椪柑树排列整齐,青黄相间的果子压弯枝头;2亩冬梨树下的草修剪得平平整整;新栽的五六亩金秋砂糖橘长势正旺。喷灌系统一打开,全园灌溉半小时就能完成。每年有接近8万元的收入,我还是挺知足了!”李光昌算起账来,手指在果树枝干上敲着节奏。
自己的腰包鼓了,李光昌没忘乡亲们。2021年当上腊峨村小组长后,他总爱在田埂上转,见着村民就拉家常:“你家那片地,种椪柑肯定行。”
不少村民心里犯嘀咕。他就把自己摸索十年的经验掰开揉碎了讲,或是分享自己从短视频里新学到的种植小妙招,将“独乐乐”走向“众乐乐”的朴实心愿变成现实。
如今,全村21户农户跟着种起了果树,40多亩果园连成一片。村民自文兰说,“我家果树已经种植三年了,今年开始挂果,预计成熟以后能卖两万余元,大家一起致富,我感到很开心。”
“我这点技术,大家分着用才值钱。” 他说这话时,夕阳正把果园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的蓄水池波光粼粼,映着山坳里的希望。
“李光昌带着村民把荒地变成果园,这就是乡村振兴的好样子。” 苴力镇水田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洪超的话,道出了这片果园里藏着的致富密码——不仅有果实的甜,更有守望相助的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