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塔塔 于 2025-5-15 11:30 编辑
近年来,红岩中学通过开设非遗课堂、组织课外研学、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全面传播普及非遗知识,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番准备后,大家在专业陶艺师的示范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水杯、碗罐等工艺品,用心体会传统陶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切身感受非遗所蕴含的民族智慧和精神内涵。 学生刘鑫烨说:“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有趣,看着简单,可等到我们上手的时候就非常的困难,这让我更加体会到无论什么事,都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做,才能把它做得更好。” 类似这样的研学活动,红岩中学每年都会举行十多次,涉及陶艺、花灯扎裱、竹编、篆刻等多个领域。同时,学校自2016年启动“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便将非遗与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完美融合,开设剪纸、扎染、漆扇、花灯、民歌、彝族大刀舞等非遗体验课程,指导学生进行非遗作品的创作、表演,不断深化非遗内涵。在全面掌握非遗知识的基础上,学校还与文旅部门联合,邀请弥渡县非遗传承人每月走进学校为学生授课,构建“校内外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学体系,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从学校开展的非遗活动中,我感受到了非遗历史的悠久,也从中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在学校里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将它一代代发展下去,发扬光大。”学生钟意如是说。 据红岩中学校长刘伟介绍,红岩中学是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学校的非遗教育通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一套完整体系,每年都会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并爱上非遗。 目前,学校有非遗专业老师9名,非遗课程覆盖率达100%,学生参与率超90%。近三年,学生创作的非遗作品获省级奖励140多件,州级奖励50多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非遗传承是民族文化的根脉工程,更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我校将继续以“守正创新”为理念,做好学科融合、数字化建设、成果转化等工作,鼓励师生参与省级以上非遗赛事,推动优秀作品市场化。适时组织学生走进乡村、社区开展非遗展演,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惠民工程,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刘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