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寅街镇大庄村的海塘碧波轻漾,凉亭飞檐探出葱茏绿荫。大庄村党总支书记李文虎站在塘边,指着环塘而建的一栋栋小别墅感慨地说:“以前这可是村里最遭人嫌的角落,如今倒成了‘观景房’。”
“那时挨着臭气熏天的旱厕住,一家人就两三间快塌的土房。”让李文虎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村里最困难的低保户——陈某某一家。几年前,这片20亩的水域还堆满垃圾,旱厕蚊蝇肆虐,连蓄水功能都已丧失。“家里条件好点的都搬到别处居住了,留下的都是没有能力搬迁的几家。”李文虎回忆道。
▲曾经的“垃圾塘”变成了“风景塘” 转折始于一场环境革命:拆除旱厕、清运垃圾、修建环塘步道。当同心亭取代了烂土墙,最戏剧性的变化发生了——塘边没搬走的几家,竟变成了推窗见景的“湖景别墅”。
▲陈某某家建起了小别墅 改变如涟漪般扩散,不仅是临湖的几家。附近村民看到村庄环境越来越美,自发提水浇灌绿植树,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村里新建起14个规范的垃圾房,建成13个生态停车场、5个活动广场。眼看村里环境一天天变好,不少村民感叹说:“党组织搞活动,大家都愿意主动搭把手,自己的村子要靠自己来建!”
▲过去的卫生死角变成了村里的“同心亭”
环境蜕变激活了村庄精气神。今年盛夏,村民们又扛起铁锹加入“新战役”。对于不少村庄而言,污水治理工作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每一户群众的支持。而对李文虎而言,污水治理是颗“酸山楂”,得把它酿成甜酒。
在他的带领下,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实现了下辖的6个自然村污水管网全覆盖。通过9级发酵池与6级净化池的技术组合,处理后水质也达到农田灌溉的标准。
环境好了,人心齐了,振兴的路也宽了。李文虎给记者算了笔账:闲置土地建起的27间商铺年收租金15万,5000平方米养殖场引来龙头企业;600亩流转土地发展特色种植,带动千人务工增收。“去年村级集体经济突破40万元,8个村民小组全覆盖分红。”
|